2025年3月24日,科技界迎來一則重磅消息:vivo正式成立機器人LAB獨立中心,宣布進軍家庭機器人領域。這一動作不僅標志著手機巨頭跨界布局的戰略升級,更揭示了智能家居市場即將迎來的新一輪技術革命。
戰略布局:從“人形機器人”野望到家庭場景落地
早在2023年12月,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便公開表示將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并斷言“手機行業是最適合研發人形機器人的領域,沒有之一”。如今,這一規劃終于落地——新成立的機器人LAB將聚焦家庭場景,主攻家務機器人研發,并通過高薪招聘“機器人首席科學家”加速技術突破。該崗位要求候選人在具身智能領域具備國際頂尖水平,年薪最高超過120萬元,足見vivo對技術領軍人物的渴求。
實驗室由吳振華直接領導,隸屬于vivo中央研究院,向胡柏山匯報,顯示出其在公司戰略中的優先級。胡柏山曾提出“沿途下蛋”策略,即優先開發滿足具體需求的產品(如家務機器人),再逐步向通用人形機器人過渡。這一路徑既務實又具野心,試圖在技術積累與市場回報間找到平衡。
技術底氣:大模型+MR的“雙核驅動”
vivo敢于跨界的關鍵,源于其在人工智能和混合現實(MR)領域的技術積淀。胡柏山曾強調,藍心大模型將成為機器人的“大腦”,賦予其強大的決策與學習能力;而MR技術則能提升機器人的空間感知力,使其在復雜家庭環境中靈活行動。這兩項技術正是家務機器人實現“從工具到助手”跨越的核心要素。
市場邏輯:萬億家庭場景的爭奪戰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居民日均家務時長近2小時,若由機器人替代,將釋放巨大的消費需求。當前,B端機器人應用已趨成熟,但C端家庭市場仍處于爆發前夜。vivo瞄準這一藍海,試圖以“智能化+人性化”的產品搶占先機。然而,挑戰同樣嚴峻:海外巨頭如特斯拉、國內玩家如小米均已布局,技術門檻與用戶信任度成為關鍵壁壘。
未來挑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盡管vivo信心十足,但胡柏山坦言,理想的人形機器人仍需十年以上研發周期。短期內,家庭機器人需解決成本、安全性及用戶習慣培養等問題。此外,如何將手機生態與機器人技術融合,形成差異化優勢,亦是vivo必須回答的命題。
結語:一場重構家庭生活的科技實驗
vivo的機器人LAB不僅是技術實驗室,更是一場關于未來生活方式的探索。當手機廠商將觸角伸向家庭服務,科技與日常的邊界將進一步模糊。這場變革能否成功,取決于技術突破的速度與用戶需求的精準捕捉。
點擊關注,追蹤vivo機器人實驗室的每一步進展!點贊收藏,不錯過智能家居的顛覆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