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有沒有自己專屬的護城河?”
“不存在什么護城河。”
文章開篇的一段對話,真真切切發生在不久前結束上海車展媒體日理想汽車的專訪間內。其高級副總裁劉杰,面對突然拋來的尖銳問題,思考片刻后給出了答案。
隨即,他還解釋道,“一個品牌核心競爭力是慢慢積累出來的,而不是認定了這個東西是護城河,它就會成為護城河。”
實際上,在公司內部,也經常會有同事感到好奇:“我們的護城河是什么?”劉杰給出的反饋總是,“千萬不要迷信護城河,因為消費者不會說選擇理想,是因為理想有護城河。”
作為旁觀者,對于上述觀點深表贊同。
新能源轉型的浪潮席卷至今,整個大盤的格局與規則已經慢慢固化。本質上來說,沒有哪家主機廠,再能擁有那種“一擊必勝”的大殺器。
相反,所有繼續留在牌桌上的品牌,正在經歷的都是刻骨銘心的鏖戰。
再次拿開篇的理想為例,邁入2025年以來,增程板塊遭遇重重圍攻,純電板塊前景撲朔迷離,便是這家新勢力造車無法回避的境遇,也從側面不斷印證中國車市愈發殘酷的一面。
而接下來的篇幅,更想借此契機,展開討論一個縈繞在心頭許久的議題;“賣電車,尤其是試圖賣好電車,到底最后拼什么?”
首先,肯定不是護城河。
01產品要有“幸福感”
去年10月,入手了一輛。是的,就是總被大家調侃“賣爆了”的那款中型純電SUV。
至于為什么要買?
原因非常簡單,BaaS之后15萬元的價格,匹配上不功不過的外觀內飾,足夠寬敞的駕乘空間,較為優秀的綜合能耗,成熟便利的補能體系,智駕體驗的智艙智駕良好,總之橫向對比幾臺競品后,最終選擇了下單。
此刻,這輛L60已經累計行駛超13000多公里。
使用過程中,雖然存在一些“小毛病”,譬如后懸架應對爛路時存在多余彈跳,譬如頭頂玻璃天幕沒有電動遮陽簾,再譬如方向盤的轉向手感普遍太輕……但瑕不掩瑜,基本上可以接受。
剛剛結束的五一小長假,完成了一次總里程超1000公里的江浙滬自駕游。樂道L60最讓人欣慰的三點儼然集中在:后備箱超52L的冰箱完全是露營神器;高速服務區換電體驗的確獨一檔;全車坐滿四人拉下所有行李毫無壓力。
總結下來,可以提供“幸福感”。
以點概面,這也恰恰是我想拋出的第一個觀點:“賣電車拼的終究是產品。”在很多讀者眼里,可能是一句廢話。
而短短十一個字背后,真正試圖表達的是:“每一年,進入中國車市的電車多達數百款,但請捫心自問又有幾輛完全從各個價位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給他們提供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感?”
眼下整個大盤,在產品推新層面太浮躁了,太想當然了,太過爹味十足了。很多品牌自立項研發開始,刻入DNA的潛臺詞就像:“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上海車展期間,望著某些無法理解的“奇葩選手”,不禁深深地感嘆:“無論合資也好,自主也罷,即便走到今天,造一輛外觀內飾、駕乘體驗、智艙智駕、最終定價都能紛紛在線的電車還是太難了。”
不少的主機廠,依舊在執迷不悟、閉門造車。
當然,其中的有些品牌,的確擁有繼續揮霍與浪費糧草的資本,但大部分已經走到了關轉并停的懸崖邊。
由此繼續聚焦所謂的“幸福感”,一輛電車想要賣好,除了要求產品層面足夠均衡,銷售環節、服務環節、補能環節等等維度,同樣需要做到與之相匹配。
切勿成為通過瘋狂堆料動輒售價幾十萬元,其它幾部分卻讓車主感到非常割裂的“反面教材”。
另外,在營銷與制造環節,也絕不能出現太大偏差。不然,很容易令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幸福感”被反噬。
總之,礙于行業“長周期、重資產、慢起效”的特性,賣電車尤其是賣好電車,絕非易事。對于所有參與者來說,最該做的還是:審時度勢、用心沉淀、日拱一卒。
請時刻銘記,產品要有“幸福感”,要從各個價位用戶的實際需求出發。
02最后還得拼“品牌”
看到這里,又一個問題走向臺前:“既然樂道L60產品力不錯,為什么銷量遠沒有達到預期?”
對此,有人會怪產能準備不足,有人會怪營銷打法混亂,而我卻覺得:“作為一個全新品牌,潛客接受度十分有限。”
更直白來講,“產品好有什么用,人家根本不知道你是誰。”
而這也恰恰引出有關開篇那個議題的第二個觀點:“賣電車最后還得拼品牌。”尤其是全程參與過本屆上海車展,有一種感覺愈發強烈。
一方面,中國車市的內卷程度,儼然再次提高了一個檔次;另一方面,和曾經傳統燃油車時代的游戲規則完全相悖,各個級別電車在產品端的同質化,正變得越來越嚴重。
例如今年突然一片紅海的大六座SUV板塊,據不完全統計盤踞了不下15款已經發布或者等待發布的產品。增程純電雙技術路線,車長超過5.2米,軸距超過3米,冰箱、彩電、大沙發一應俱全,舒適性配置拉滿……幾乎成為了每一家的標配。
那么,面對如此眼花繚亂的矩陣,消費者究竟該怎么辦?答案直指:在合理的預算范圍內選牌子硬的。
“這么多大六座SUV,感覺至少有三分之二要成為炮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于不少車企的品牌力,根本撐不起這個級別的產品。即便有些車型的定價看起來非常便宜,可依舊改變不了訂單匱乏的窘境。”
本周的早會上,身邊某位同事拋出了一段他的判斷。站在我的角度,同樣認為大六座SUV板塊最終的銷量坐姿排序,大概率還會參照品牌高低來定。
問界、理想的之所以脫穎而出,除了具備產品端的先發優勢之外,品牌力漸漸收獲用戶的青睞,也占據著極大的比重。無論承認與否,馬太效應已經形成。
順勢,放眼整個大盤,每一個細分市場本質上都在面臨類似的情況。
隨著電車產品體驗差距被不斷縮小,品牌的強與弱成為了促使消費者掏出真金白銀最關鍵的“勝負手”。
還是那個道理,特斯拉之所以很難被拉下神壇,是因為它叫“特斯拉”。
而上個月,曾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品牌一旦下去了,就很難再上來了”》。中心思想直指:按照如今中國車市的發展路徑,總感覺結局會是贏者通吃。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更要求每一位參與者特別愛惜自身的羽毛。
不吹不黑,千萬別低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賣電車,拼到最后,拼得還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