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至暗時刻」一點都不夸張。
當東京都港區的本田遭遇業績地震時,位于橫濱的迎來成立92年以來最高的虧損記錄。
5月13日,日本兩大汽車巨頭相繼發布了年度財報。
先看本田汽車,2025財年(截至2025年3月)營收21.69萬億日元,同比增長6.2%,但是,凈利潤同比銳減24.5%至8358億日元。財報中最為恐怖的是,本田預計其2026財年凈利潤將進一步暴跌70.1%至2500億日元。
本田認為,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的沖擊遠超預期,因此本田決定推遲加拿大工廠建設,北美市場產能調整導致預期利潤損失達1800億日元。在關稅與匯率夾擊下,本田對2026財年利潤前景預估非常謹慎且不樂觀。
日產汽車2024財年(截至2025年3月)合并凈銷售額為12.6萬億日元,同比下滑0.4%;但是,營業利潤為698億日元,同比下滑87.7%,營業利潤率只有0.5%,比多數中國車企還慘。凈利潤由盈轉虧,虧損高達6709億日元(2023財年凈利潤為4266億日元)。
為自救,日產決定在去年11月全球裁員9000人的基礎上,再追加1.1萬人,計劃將全球17家工廠合并(關閉)至10家,削減20%產能,計劃取消位于日本九州的LFP電池工廠,計劃削減研發投入…
“預計凈利潤暴跌70%”與“年度虧損6709億日元”,暴跌與巨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日系巨頭在地緣政治困局下的被動局面,更揭示了它們在電動轉型時代的戰略遲緩。
當然,這兩份日本車企巨頭的財報,也用數據直觀解釋了,為什么石破茂政府難得一見地會對漂亮國發起的關稅戰如此“強硬”。
本田汽車在北美營收占比超過40%,日產汽車的全球第一大市場同樣在北美,日產有60%在美銷售車輛從日本/墨西哥進口,關稅壓力迫使生產回流美國,推高成本,日產直接押注純電,錯過混動窗口期,在皮卡文化盛行的美國錯失過渡期需求。
歐洲市場,本田和日產電動化處于慢半拍的節奏,本田在歐洲銷量增長20%,但依賴燃油車;因續航落后于大眾ID.3,市占率持續萎縮。
亞洲市場,則面臨著中國車企的“降維打擊”。本田在印尼、泰國銷量下滑9%,日產聯盟伙伴三菱年銷量55萬輛,但面對比亞迪海豚、五菱、歐拉、埃安等更具性價比的電動車的沖擊,燃油車基本盤面臨沖擊。日系品牌“高性價比”、“高品質”的標簽正被中國車企重構。
中國市場,已經從“利潤奶牛”變為“轉型烤場”。本田2024年在華銷量同比跌30.9%至85.2萬輛,創2014年以來新低;日產銷量下滑12.2%至69.7萬輛,主力車型月銷跌破萬輛,終端均價更是大幅下跌。
東風日產今年1-4月銷量僅為15.66萬輛,同比大幅下滑近30%。日產新推出的純電轎車N7以11.99萬元的“破局價”上市,單日訂單破萬,成為其近年來罕見的數據亮點。
有日本汽車行業的分析認為,這或許成為是本田和日產合并重啟的新契機。眾所周知,就在幾個月前,本田與日產合并談判因控制權爭奪破裂。
結語:
把本田和日產放到一起來討論,對本田會有一些不公平,畢竟無論戰略轉型或是財務狀況,它都要比位于隔壁橫濱的日產汽車更好一些。但不可否認,他們面臨著類似的困境,全球市場格局重構帶來的不穩定性,中國新能源車在亞洲甚至全球的沖擊,戰略轉型中的相對遲緩等等。
作為全球top10的汽車巨頭,本田和日產有過在北美、歐洲、中國、東南亞開疆拓土的輝煌戰績,也有被歐美本土品牌按在地上摩擦的波谷遭遇,甚至日產還經歷了1999年的破產危機。本田、日產那都是經歷過風浪,穿越過周期的存在,只不過這一次的風浪比以往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