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句再見都不會說。
比如說本田汽車,在這個近乎所有合資車都在下滑的現狀中,它跌得尤為慘烈。根據本田中國4月份的銷量數據,該品牌僅僅只賣出了43629輛,與去年同期73831輛相比同比下滑了40.8%。而在1-4月份,本田中國的銷量也才剛剛超過20萬輛。
僅從本田的銷量數據來講,也是著實令人扎心的,畢竟它在前四個月的成績,竟然都比不過比亞迪一個月的銷量,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銷量的斷崖式下跌,也使得本田的利潤非常不可觀。5月13日,本田汽車正式公布2024財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財報。財報顯示,2024財年本田汽車實現營業收入21.69萬億日元,但它在2024財年全年凈利潤僅為835.8億日元,同比下滑24.5%。
可以說,如此巨大的利潤下滑幅度,與本田在華銷量慘遭“滑鐵盧”不無關系。作為本田品牌的重要市場,它曾在2021年的時候在華賣出156萬輛的佳績,風頭無兩,可在2024年卻硬生生跌到了85萬輛出頭。更別提2025年還在下跌,曾經被國人追捧的“神車品牌”,為何就這樣逐漸被邊緣化了?
事實上,我們也不否認,日系品牌在全球市場仍舊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技術儲備。同時,在不少國人心中,本田身上的“耐用、省心、保值、開不壞”等標簽也是存在的,這也是它能夠在如此內卷的中國汽車市場,仍舊能獲得一批忠實用戶追隨的重要原因,畢竟本田的品牌影響力是多年好評攢下來的,這種認識在短時間內不會被摧毀。
不過,說句老實話,以本田現在的產品力來看,它在“卷生卷死”的國產車面前,還是顯得有些老古董了。當國產車在卷智能、卷設計、卷空間、卷配置的時候,本田卻還試圖拿著十年前的內飾與動力來征服消費者,想想都覺得可笑。
當然了,本田的燃油基本盤也越來越不穩,4月份就只有CR-V一輛車銷量破萬臺,諸如雅閣、皓影、思域等大家熟知的明星車型,竟然都只有四位數的銷量,相較于以前的風光,本田的危急時刻早已到來。
更別提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中,日系車的優勢也被斬斷了。先不說動力領域就只有松下在苦苦支撐,就來看看以后很重要的智能化領域,本田確實很落后,無論是輔助駕駛還是智能座艙,都和國產車差了一個時代。
面對著“咄咄逼人”的新能源車,本田也不是沒有想過要轉型。可結果就是,改革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因為沒有誰會愿意主動放棄自己舒適區,去挑戰新的未知領域,所以即便高層喊破嗓子,但又有誰真的甘心呢?
比如說曾經被本田宣傳了很久的純電品牌:燁。因為種種原因,最后卻變成了本田S7,而這臺車也是飽受爭議,一上市就定下了25.99萬-30.99萬元的售價,立馬遭到了全網炮轟。在新能源時代,本田還試圖延續燃油車時代的品牌溢價,這完全就屬于盲目樂觀了,這一價格放在國產車來看,本田S7難道不是隨便被、小鵬G9等車吊打嗎?
盡管后來它又挽尊推出了19.99萬元-24.99萬元的“一口價”,但即便降幅再大,壓根也沒有消費者買單,4月就賣出了62輛車,按這個趨勢的話遲早都得退市。
寫在最后
在燃油車時代,本田的產業鏈固然強大。可任何東西都是會改變的,而在新能源時代,本田在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化上都難以撼動國產車的地位,再加上它還保持著傲慢的屬性,不尊重中國市場又盲目自信,銷量不滑鐵盧才奇怪。可能再過三年,本田這個品牌在國內真的就無足輕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