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長安汽車在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宣布: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新一代飛行汽車試飛,2027年發布首款人形機器人,2028年實現量產。這一“陸空雙線作戰”計劃,標志著中國車企首次同時突破低空出行與通用智能體兩大萬億級賽道,被業界視為“中國智造從地面到天空的躍遷式革命”。
一、飛行汽車:8懸臂+16旋翼,AI智駕改寫城市通勤規則
長安飛行汽車采用8個懸臂+16旋翼結構,支持原地垂直起降,最大航程30公里,最高時速130公里/小時,搭載AI自動駕駛系統,可實現城市低空路徑規劃與避障。
- 技術顛覆:相較特斯拉Cybertruck飛行版需滑行跑道起降,長安方案適配城市樓頂、停車場等微型起降場景,實測噪音低于65分貝,相當于家用空調運行聲。
- 產業布局:2024年與億航智能戰略合作,未來5年投入超200億元,計劃2026年推出商用版,瞄準應急救援、高端商務出行市場,單價預計200-300萬元。
二、人形機器人:類人形態+汽車基因,定義“移動智能終端”
長安人形機器人融合汽車制造與AI技術,定位為“可移動的智能生產力工具”:
- 功能場景:工業巡檢、家庭服務、倉儲物流三大核心場景,配備60個以上關節,支持工具調用、物體抓取等高精度操作,成本目標壓至20萬元以內。
- 技術底座:自研天樞大模型驅動,搭載激光雷達+六維力傳感器+視覺感知系統,實現類人運動控制與多模態交互。
- 量產路徑:2027年工程樣機亮相,2028年重慶工廠投產,目標年產10萬臺,劍指全球工業機器人15%市場份額。
三、戰略野心:從“造車”到“造智能體”,萬億生態浮出水面
長安以“北斗天樞2.0”計劃為綱,構建陸海空立體出行帝國:
- 智駕平權:2026年全系標配L3級自動駕駛,2028年突破L4級,10萬元級車型搭載激光雷達,AEB避撞時速提至135公里。
- 算力基建:自建天樞智算中心,算力規模達5000P,支撐飛行汽車、機器人實時決策;開放軟件接口吸引全球開發者,打造“中國版特斯拉Dojo”。
- 資本加碼:“十五五”期間擬投入2500億元,研發團隊擴至3萬人,現金流儲備近千億,叫板華為、比亞迪智能化布局。
四、行業沖擊波:低空經濟與具身智能的“中國方案”
- 政策東風:2024年低空經濟寫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成都、深圳等地已啟動飛行汽車起降點建設,2028年市場規模或突破5000億元。
- 技術競速:對比小鵬匯天分體式飛行汽車、奇瑞三體式無人駕駛方案,長安憑借整車制造+AI雙優勢,或率先打通“造車-造飛行器-造機器人”技術閉環。
- 全球卡位:馬斯克Optimus人形機器人單價14萬美元,長安20萬元定價策略或將改寫全球供應鏈成本體系,復制新能源車“顛覆式創新”路徑。
五、爭議與挑戰:技術狂歡還是產業革命?
- 安全性質疑:飛行汽車適航認證、低空交通管制規則尚未明確,人形機器人倫理風險待解。
- 商業化瓶頸:飛行汽車電池能量密度需提升至400Wh/kg以上,人形機器人電機壽命需突破5萬小時,技術攻堅周期存變數。
- 生態協同:需聯合億航、華為、騰訊等伙伴共建標準,避免“單打獨斗”。
結語 長安汽車的“陸空雙線突襲”,不僅是技術野心的彰顯,更是中國智造從“跟隨”到“定義規則”的轉折點。正如長安董事長朱華榮所言:“當飛行汽車穿越樓宇、機器人行走車間,我們爭奪的不只是市場份額,更是下一個時代的生存權。”這場科技平權運動,或將重塑全球產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