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車展嘛……總算是‘清凈’了!”
本月2號的時候,筆者趕在本屆上海車展最后一天,攜妻帶女全家出動,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逛了一整天。妻子首次參與這種規模的展會,面對眾多新車驚嘆連連。至于小朋友,秉持著幼童共有的“人來瘋”精神,也以極大的精力和熱情,穿梭于不同展臺和眾多展車間,爬上爬下。
圖|龐大的國展中心,人影稀疏的一隅
當天傍晚的時候,我們離開會場準備用餐后歸家。而依舊沉浸其中的妻子,則一定要我說下對于本屆車展的感想。但我上面這句“清凈”,著實令她有些摸不著頭腦。
然而這確實是最近兩年來,前所未有的清凈——
酷愛爬車頂的“紅衣教主”已然身影不見,簇擁數百上千人巡場的“猴王”偃旗息鼓。甚至前兩年各車展前后必然大放厥詞的各路大嘴,隨著展會的來臨,也紛紛轉為低調并在各路發布會上措辭謹慎。
整個車展期間能夠引起參展觀眾圍觀的到場嘉賓,變回成了大家所熟知的諸如樊振東、黃渤、龔俊、那爾那茜等等這些,為車企代言的娛樂明星。曾經的車企高管甚至圈外商界大佬流量化、飯圈化的趨勢,似乎突然就開始逆轉。
圖|以極狐汽車展臺嘉賓身份到訪本次上海車展的那爾那茜
導致這番光景的原因不外乎兩個。
明面上的,是官方正在推進中的,針對車企各種過度宣傳行為的整治。然而在水面之下的,是站在2025年上半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數年來各方作為核心賣點被廣泛宣傳的各項技術,現階段已經全面落地甚至已經普及的事實。
國內車企與汽車品牌之間越發激烈的競爭,也正掀起一場規模空前的車輛配置上的“平權”運動。公眾對于各路曾經在汽車流量化浪潮中被吹爆的“網紅”技術,正在迅速祛魅與脫敏中。
01
從喧囂到沉寂的“智駕”風潮
四月末的一次聚會上,眾好友在席上閑談時不免聊起了目前車圈的諸多熱聞。其中就有人提到了比亞迪今年2月末的那個“智駕平權”營銷活動。
而聊著聊著,席間某位新勢力車主好像突然醒悟一般,掏出了手機查看。然后他驚訝地發現,當初自己花了不少錢選配且只限于中高配車型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現如今在年度改款車型上儼然成了全系標配。
圖|在2024年下半年的時候,小鵬已在多款車型上將智駕作為標配
這個后知后覺的發現,引起了席上一番大驚小怪。筆者順勢也拿出了手機,看了下自己去年6月才換的那款車型——還“不錯”,仍要選配,只不過價格對折了……
上百個汽車品牌、數十家車企的同場展示,歷來是車展最大的意義所在。而縱觀本次上海車展,主機廠為了應對新一輪的競爭,盡各自所能,將L2級輔助駕駛技術進行了“普及”。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各種各樣的“智駕”從汽車技術的神壇上,開始急速跌落。
而在這個過程中,“地大華魔”四大供應商起到的作用可謂巨大。特別是進入到2024年下半年以后,絕大部分傳統主機廠甚至合資車企,在嚴峻的市場壓力下紛紛放下了是否能自己掌握“靈魂”的焦慮,以主動擁抱智駕供應商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畢竟,智駕自研的代價眾所周知。
圖|簡單看一下特斯拉迄今為止的投入,想必能對智駕需要耗費的資源和成本有所認識
其不僅需要組建龐大的專門團隊,更仰賴于長期的數據積累來訓練與優化算法。某種意義上來說,儼然是要在傳統車企內嫁接一個IT企業的核心部門群組。而曾經的造車新勢力,之所以能在智能領域拔得頭籌,歸根結底也是其自建立起,企業架構和運作方式就更加接近互聯網企業。
即使最早以“智駕”功能打響旗號的老牌新勢力品牌蔚來與小鵬,雖然堅持“全棧自研”要求確保技術層面完全可控,但在不少核心硬件上仍需要借助供應商的力量。吉利、長安和廣汽等則干脆退而求其次,以核心算法自研+硬件合作模式保證核心自主。至于奇瑞、零跑等,干脆則采用功能場景自研+硬件外采模式。
至于其他車企,則無一不選擇擁抱“地大華魔”——縱觀本屆車展,相關供應商的標識在參展車型覆蓋比例中堪稱驚人。
也有車企試圖兼容并蓄,以求集眾家所長(或者說避免依賴單一供應商)。典型的如上汽集團,旗下包括合資在內的所有品牌,目前分別與上述四家均實現了合作。榮威、MG目前的主要合作對象是地平線,寶駿則擁抱卓馭(大疆車載)。尚界和奧迪選擇了華為乾崑ADS,計劃融入鴻蒙生態圈。而Momenta是智己品牌長期的合作伙伴。
圖|上汽大眾的帕薩特Pro,配備卓馭提供的智駕系統,采用純視覺方案
至于上汽大眾,則同時與卓馭、地平線以及Momenta保持合作關系。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四巨頭之外的存在。比如黑芝麻以及老牌巨頭Mobileye,以及新興的諸如宏景智駕等企業。
當所有車企都擁抱智駕,并將相關功能視為新一代上市車型標配之際,各方曾經沸反盈天的宣傳攻勢,開始逐步降調。
但沉寂并不等于結束。畢竟,當第二代秦PLUS智駕版以及五菱星光S,分別以九萬出頭和十一萬出頭的價格,提供L2級駕駛輔助功能之時,“智駕”對于所有品牌來說,也確實成為了一個絕對不能沒有的標配功能了。
02
配置狂歡是否將迎來終結?
國內車企進入到配置比拼的時代,已經有超過兩年的時間。其伊始,似乎可以追溯到2022年9月,理想L9車型的發布。
“冰箱彩電大沙發”模式,雖然談不上有多么高深的技術含量,但卻是很好地立足于國內汽車產業鏈現有貨架產品和技術支持,開創出了一套成功的產品系列。
而更重要的是,其相比于當時其他車企對續航里程、智駕功能的宣傳,這種直接提升車內乘坐舒適性的模式似乎更對國內消費者的路數,是能夠直接看見摸得著的存在。
圖|某種程度上,理想L系列可以視為給那些不愿意開“保姆車”但又確實有需要的用戶,提供了SUV化的折中方案
當時業界普遍認為,理想憑借L系列的成功,將能夠獲得18~24個月的先手期。而這一預估結果,若是考慮到問界M9的開發周期存在重疊的問題,則基本是準確的。
去年6月末和8月末,分別是零跑C16以及2025款藍山上市。盡管這兩款車都是中大型SUV定位,只能被視為理想L8的競品。至于直接沖擊理想L9的競品,則要等到本屆上海車展前后,、騰勢N9、深藍S09這種大型SUV車型登。
圖|900的座艙。包括騰勢N9、深藍S09在內的目前新上市大型SUV,都在起名階段就在名字中掛上“9”這個標簽表明態度
上述只是全套照搬理想L9/8/7系列模式的車型。而部分采用舒適配置,比如在改款后提供腿托選裝的,數量更加眾多。從廣義上來看,此前曾流行過一段的所謂零重力座椅,本質上也可以被視為“冰箱彩電大沙發”模式的一種發展。
但正如前面說的那樣,當某種稀缺配置或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變成每臺車都有的“大路貨”時,其真正的大發展才正式拉開帷幕。因為所有后來者,都必須以此前這一切作為入門標準。
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智能大燈上。幾年前,隨著國內部分供應商進軍智能車燈市場,業界逐漸掀起一波對于汽車智能大燈的熱度。筆者在2022年和2023年也都參加過相關企業的技術展示活動。
圖|對于智能大燈而言,許多概念和想法雖好,但實際運用場景非常有限
但與座艙堆砌舒適性配置的區別在于,司機和乘客對于車內舒適度的追求可以沒有止境,但無論是矩陣式LED大燈或者DLP數字投影大燈,其最大的價值莫過于和車載視覺傳感器匹配提供會車或跟車時的主動防眩功能。其他諸如車與車之間的燈語交互、光毯避障/示寬功能等,均屬于構思良好但實際意義有限的功能。
也許DLP數字投影大燈可以在駕車野營時發揮點單色投影儀的功能,提供給乘客和司機唱唱卡拉OK。然而問題在于,若是有這種需求,為什么不帶個便攜式投影儀呢?畢竟智能汽車的價值之一就是提供外放電功能。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一個現實就是,在經歷了最近五年的狂飆突進,特別是各車企、品牌在營銷層面的“狂轟濫炸”之后,作為消費端的用戶們,普遍因為麻木而逐漸理性化,進而實現了祛魅。
特別是當主管部門以智駕過度營銷間接引發高速事故為開端,對車企過度營銷實施全域監管后,我們可以從本屆上海車展上直觀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清凈。
但必要整頓只會進一步規范市場。而真正健康的技術進取,有賴于眾多堅持在“深水區”開拓的群體。
在上海國際會展中心3H館一隅智己的展臺上,擺著一臺線控AI概念艙,其中集成了上汽深耕線控技術十年的所得。而同樣在1.2H正中的采埃孚展臺上,展示的整合純電控制轉向、制動系統及懸架系統等核心技術的“底盤2.0”,其線控轉向部分已經在蔚來最新的ET9車型上得到了運用。
趕在長假的第二天,筆者帶著全家去了趟國家會展中心,以一種不帶著任何工作任務的輕松心情,度過了本屆上海車展的最后一日。
與前兩屆相比,本次車展的日程有所推遲,所以公眾日的最后兩天與五一假期重疊。這也導致了5月1日和2日,會場內涌入了遠比之前幾天更多的觀眾。熱門品牌的展臺內,觀眾摩肩接踵。那些隨著父母一起前來看車的孩童們,以極大的熱情在各個展臺,不同的車之間鉆來竄去。至于那些直到最后兩日還有剩余禮品可以發放的展臺,接待臺前每個都排起長隊。甚至你想買個水喝也頗為不便,因為自動售貨機通常會在補貨半小時內就被賣空。
在現代建筑技術構筑起的龐大展廳內,由龐大人群所生成的嗡嗡聲,混雜著各家音響設備滾動播放的BGM,間或傳出幾聲稚童的尖叫與嬉笑聲。一幕滿滿煙火氣的嘈雜盛世寫照。
從4月23日到5月2日,2個媒體日加上8個公眾日,總計101萬人次的觀眾紀錄,創造了新的歷史。而共計1366輛的參展車輛,以及高達163輛的首發新車,創下了上海車展舉辦以來的最高紀錄。
與之相比,被譽為創造歷史的21年第十九屆上海車展,對應的數據則分別為81萬人次、1310輛以及128輛首發新車。
特別是,來自海外的觀眾以及展商,在今日今時已見怪不怪。在本屆車展上,海外觀眾來自97個國家和地區,共計6.3萬人次,其中海外經銷商超過1.2萬人次。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1/4節點上,在全球各大車展不斷萎縮與退潮的當下,誕生至今僅四十個年頭,舉辦了二十一屆的上海汽車工業博覽會,已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車展。這是一個任何人都一眼可見的明顯事實。
圖|從上到下分別為2021、2023、2025上海車展的slogan,請注意措辭與狀態的變化
5月2日的傍晚,筆者懷抱著跑足一天已經沉沉睡去的幼女,跟隨著退場的人流走出國家會展中心。喧囂聲漸漸平復,退場的人流安靜而有序,這一切正如我從本次車展所感受到的那種“清凈”。
當智駕褪去神性成為普惠配置,線控底盤與數字架構開始備受期待。車展不再是概念車的秀場,而成為車企以量產車向市場與消費者展示能力的舞臺。那些曾被漫天流量催動,一度享受頂禮膜拜的“偽神”,終有一日將會被砸碎。
這場中國汽車工業的成人禮,正以鋼與硅的共舞寫下其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