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株洲研究所公司位于湖南株洲,株洲被譽為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它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和產業集群,國內30%左右的軌道交通產品都來自這里,同時沿著“一帶一路”的足跡,我們的產品出口到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整體規模產值超過了1600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贊中國高鐵,稱之為我國自主創新的成功范例,裝備制造的靚麗名片,我所在的單位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而來的企業,一直以來,沿著電池科技產業化的發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實現了產業化。
關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他提到,首先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高能量牽引,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火車頭,我們每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8%以上,重點解決像軌道交通的安全、動力、控制等各系統的關鍵難題,成功實現了從工藝芯片、算法軟件、關鍵部件到系統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撐了我國軌道交通的全面領先,全面領跑。
其次,要推動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轉化,這里面重點有兩個“變”。第一,聚變。株洲軌道交通產業擁有400多家鏈上企業,28家國家級創新平臺,34所職業院校,在當地有這么一句話,一杯咖啡的時間可以生產一臺汽車的上萬個零件,這種產學研生態極大縮短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時間,也可以說是打造了從一個想法到一個產品的快車道。第二,裂變。我們利用軌道交通的技術積累,裂變孵化了清潔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戰新產業,形成了交通與能源裝備雙集群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像我們的新興儲能產業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行業的頭部,有力服務于我們國家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
最后要加強科技人才的高質量供給,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我們聚焦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出得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們圍繞電力電子、新興電力系統等前沿技術,建立了新興實驗室,設立了人才特區,構建好了研發的創新環境,正所謂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同時,拓寬用武之地,我們和地方共建智能科學研究院,吸引國內外頂尖的AI人才,打造內陸城市的人才高地,助力我們的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北斗應用等一批高端裝備產業不斷提升它的含金量,實現共創發展、共同受益、共享未來的生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