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僑城集團”)重新“掌權”近十年的節點上,深康佳A(000016)傳來了易主的消息。
4月29日,深康佳A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將變為磐石潤創(深圳)信息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磐石潤創”),實控人也由華僑城集團將變為中國華潤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潤”),最終控制權仍歸屬國務院國資委。
公告顯示,深康佳A的上述權益變動,是為了推進央企之間專業化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華僑城作為以文旅地產為核心業務的央企,退出與主業協同性較弱的消費電子領域,符合其“聚焦主業、剝離非核心資產”的戰略方向。對華潤而言,入主康佳可與其旗下華潤微電子形成半導體業務協同效應,補足其在終端應用市場的短板。
康佳集團總部(圖源:康佳官網截圖)
昔日“彩電大王”風光不再
4月29日,華僑城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與磐石潤創及合貿公司簽署了《關于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無償劃轉協議》。劃轉后,華僑城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將不再持有公司股份,磐石潤創及合貿公司將合計持有29.999997%公司股份。
官網顯示,中國華潤掌控的華潤系,業務涵蓋大消費、綜合能源、城市建設運營、大健康、產業金融、科技及新興產業等六大領域。其旗下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在半導體領域已形成從芯片設計到制造、封裝的完整鏈條,若與深康佳A進行整合,或有望在技術和資源層面形成互補。
成立于1980年的康佳集團,是深圳市首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工業企業。1992年,深康佳A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被稱為“彩電第一股”。1998年彩電國內市場占有率躍升至第一。1999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高清晰數字電視。2003年至2007年,康佳連續五年奪得中國彩電市場銷量冠軍。
自2011年以來,深康佳A深陷虧損泥潭,連續14年扣非凈利潤為負值。根據深康佳A的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降至100億元至120億元之間,同比降幅高達33%—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虧損26.5億元至29.5億元,較2023年再擴大超5億元。
不過,根據最新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報,深康佳A短期業績有所回暖。財報顯示,康佳集團實現營收25.44億元,同比增長3.32%;歸母凈利潤9481萬元,同比扭虧為盈。公司方面稱,這得益于“消費電子+半導體”雙主業聚焦,通過資產盤活、費用壓降及營銷改革實現降本增效。
公告發布第二天,深康佳A上午開盤即漲停,報收5.45元/股,總市值為131.2億元。
華僑城集團陷虧損泥潭
作為深康佳A的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近年來經營局面也并不樂觀。以旗下從事旅游業務、房地產業務的華僑城A(000069)為例,年報顯示,2024年營收約544.07億元,同比下降2.4%,凈利潤約-86.62億元,同比下降33.42%。
值得一提的是,深康佳A也是華僑城集團旗下除華僑城A外,營收和市值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此前,華僑城集團的地產背景與深康佳A的消費電子業務缺乏協同性,一度引發中小股東不滿。例如,2015年內斗導致管理層頻繁變動,2024年“康佳人”回歸后仍難以扭轉頹勢。
盡管短期業績回暖,深康佳A仍面臨嚴峻挑戰。
曾經的深康佳A是彩電行業的“三巨頭”之一,當其經歷6年試錯回歸正軌的時候,家電市場和競爭對手卻沒有等在原地。如今彩電行業整體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海信、小米、TCL、創維四大品牌占據近80%市場份額,留給康佳的生存空間所剩無幾。品牌認知度也成為康佳難以逾越的障礙。在強勢品牌的擠壓下,康佳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存在感持續弱化。
在重新聚焦消費類電子賽道后,深康佳A也試圖向上游芯片等核心部件尋求突破。今年1月,深康佳A宣布擬以發行股份方式購買宏晶微電子78%的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深康佳A表示,此次收購可以進一步完善其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布局,且可以為公司的封測業務及PCB業務帶來協同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