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寶馬集團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豪華車企在電動化浪潮中的復雜處境。數據顯示,集團總營收337.58億歐元,同比下滑7.8%,低于市場預期的351.4億歐元;凈利潤21.73億歐元,同比暴跌26.4%,汽車業務息稅前利潤率從8.8%降至6.9%,多項核心指標承壓明顯。
從銷量結構看,寶馬集團全球汽車交付量58.61萬輛,同比微降1.4%,其中寶馬品牌銷量52.01萬輛,同比下滑2%;勞斯萊斯交付量1381輛,同比下降9.4%,高端市場需求疲軟可見一斑。唯有品牌逆勢增長4.1%,成為少數亮點,這與其加速電動化轉型密切相關——MINI純電車型占比已達35.3%,新車型如MINI Cooper SE的市場接受度提升,部分抵消了寶馬集團的下滑壓力。
財務表現承壓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疊加效應。首先,中國市場作為寶馬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一季度銷量15.52萬輛,同比暴跌17.2%,創2020年以來最差單季度表現,直接拖累了整體業績。其次,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猶如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寶馬CEO齊普策此前預警,關稅可能導致全年成本增加約10億歐元,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此外,全球供應鏈波動、原材料成本高企以及傳統燃油車市場萎縮,共同構成了寶馬的短期挑戰。
中國失速與歐美逆勢的深層邏輯
寶馬一季度業績的“冰火兩重天”,在區域市場表現中尤為顯著。中國市場的下滑,本質上是豪華車市場格局重構的縮影。近年來,以比亞迪、蔚來、小鵬為代表的中國本土品牌,憑借電動化技術突破、智能化場景創新以及更貼近本土消費者的營銷策略,迅速搶占市場份額。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超45%,而2024年寶馬在華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僅為15%,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傳統燃油車依賴度仍超80%,在政策推動的“油轉電”浪潮中顯得轉型滯后。
反觀歐美市場,寶馬呈現截然不同的態勢:歐洲市場銷量同比增長6.2%,純電車型銷量飆升64.2%,占當地交付量的28%;美國市場銷量增長4%,電動化產品占比突破20%。這一“西升東降”的格局,折射出區域市場環境的差異。
原因就是,歐洲嚴格的碳排放政策(如2035年禁售燃油車)倒逼車企加速電動化,而寶馬通過本地化生產(如德國萊比錫工廠)和產品矩陣優化(iX1、i4等車型精準定位家庭用戶與年輕群體),成功抓住特斯拉產能調整期的市場空白;美國市場則受益于《通脹削減法案》對本土制造電動車的補貼,以及寶馬X系列燃油車在高端SUV領域的持續號召力,形成“油電雙輪驅動”的穩定局面。
平衡短期陣痛與長期轉型
面對復雜的全球局勢,寶馬的全年業績預期展現出老牌車企的戰略定力:預計汽車業務息稅前利潤率保持在5%~7%,計劃通過成本優化(如供應鏈本地化)和效率提升(如裁員與工廠智能化改造)對沖風險,同時設定年內累計150萬輛純電車型銷量目標。
寶馬集團想要完成以上目標還是面臨不小的挑戰,首先就是中國市場的復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消費者對豪華品牌的認知正在重構。寶馬需解決兩大痛點:一是產品本土化不足,例如智能座艙系統仍依賴海外架構,本土化功能(如語音交互、場景化服務)落后于蔚來、小鵬等自主品牌,二是渠道轉型滯后,傳統經銷商體系對電動車銷售的適應度不足,直營模式推進緩慢,導致用戶觸達效率低下。
其次就是全球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關稅爭端若持續升級,不僅影響北美市場利潤,還可能打亂全球生產布局(如墨西哥工廠的產能規劃);歐盟碳關稅(CBAM)的實施,也將對寶馬在新興市場的出口造成成本壓力。如何在“本地化生產”與“全球化分工”之間找到平衡,考驗管理層的智慧。
最后就是技術迭代與競爭加劇。特斯拉2025年推出的新一代4680電池車型已在續航與成本上取得突破,比亞迪的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持續收割中端市場,而奔馳、奧迪等豪華競品也加速電動化布局。寶馬的“技術開放戰略”雖降低了研發風險,但也可能導致核心技術優勢被稀釋,需在開放與自主創新之間保持微妙平衡。
車德鋼總結:
寶馬一季度財報,既是一份成績單,更是一聲警鐘——它揭示了傳統豪華車企在電動化浪潮中的“雙重悖論”,一方面是品牌溢價與技術積淀仍是突圍的核心優勢(如歐洲市場的電動化反超);另一方面是對傳統燃油車的路徑依賴與區域市場反應速度的差異,正成為轉型的枷鎖(如中國市場的持續低迷)。
從行業視角看,寶馬的挑戰并非個例,而是整個傳統豪華車陣營的共同課題。在電動化滲透率突破20%的臨界點上,豪華品牌的競爭邏輯已從“排量為王”轉向“場景為王”,從“硬件溢價”轉向“生態溢價”。寶馬的破局之道,在于能否將“駕駛樂趣”的品牌基因與電動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在保持高端定位的同時,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本土創新。
短期來看,業績壓力或將持續;但長期而言,電動化轉型的戰略定力與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仍是寶馬穿越周期的關鍵。對于行業而言,寶馬的探索為傳統車企提供了一面鏡子:在變革時代,唯有平衡“守正”與“出奇”,才能在電動化浪潮中重塑豪華車的價值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