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一錘定音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汽車設計不能反人類。文章抨擊了一些汽車設計中的“反人類”現象,比如隱藏式門把手、全景天窗無遮陽簾、旋鈕式換擋、電子后視鏡等等。
文章指出,汽車設計不能盲目追求好看時髦,而應該盡可能人性化。讓駕乘人員使用車輛時,更方便、更順手、更舒適。操作起來更簡單、更快捷、更實用。更為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一味追求時尚而忽略了安全、方便和舒適,那樣的汽車設計,真的可以稱之為“反人類”。
當年12月28日,在國家會議中心參加技術發布會。小米汽車的第一款車小米SU7首次正式亮相。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在演講時得意地說,小米SU7的半隱藏式車門把手,得到了很多贊譽。
后來才知道,小米SU7的半隱藏式把手是電子的而不是機械的。一旦汽車斷電,車門照樣打不開,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
針對隱藏式車門把手,工信部正在制定技術標準加以規范。除了門把手,近年來在汽車設計中還存在不少“反人類”設計,都必須加以規范
全觸控座艙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自從特斯拉采用全觸控汽車座艙,用屏幕取代物理按鍵之后,許多造車新勢力和傳統汽車廠家群起效尤。似乎沒有觸控屏就落后了,就跟不上時代發展。
然而,全觸控座艙存在極大安全風險。一是駕駛員容易分心。研究表明,觸屏操作分心時間比物理按鍵平均多2-3秒,相當于時速60公里盲開了33至50米。歐洲U-NCAP戰略總監馬修.艾弗里披露了一個數據,觸控操作導致的分心致使事故激增30%。
二是菜單層級復雜,緊急情況下無法快速調用功能。
三是觸控反饋缺失,特別是在顛簸路面,誤觸率比較高。
四是一旦出現系統延遲或死機,基礎功能無法使用。
五是反光與指紋污染。強光下屏幕反光影響可視性。指紋殘留降低界面清晰度。
汽車設計總監安德利亞斯.明特最近承認,虛擬觸控是大眾汽車犯下的最大錯誤之一。實體按鍵將全面回歸。音量調節,空調溫度,風速調節,雙閃警示燈等實體按鍵將會成為永久配置。
從2026年開始,缺少喇叭、雨刮、轉向燈,雙閃燈SOS等實體按鍵的車型,將無緣歐洲五星安全認證(E-NCAP)。據說中國C-NCAP也在考慮歐洲同行這一做法。
還有哪些不合理設計需要規范
除了隱藏式門把手、全觸控座艙,汽車設計中還有不少不夠人性化或使用不便,常被吐槽的“反人類”設計。比如電子換擋設計不合理,換擋邏輯復雜或操作不直觀,容易誤觸。旋鈕式換擋新手容易掛錯擋,緊急情況下可能延遲。
為了追求造型美觀犧牲實用性,一些車型后視鏡尺寸過小或形狀不規則,導致盲區增大。電子后視鏡使用起來極不方便。
一些車型復雜的車機菜單邏輯混亂,功能菜單層級過多,常用功能需多次點擊才能調出。操作過于復雜而被消費者詬病。
一些車型采用大面積玻璃天幕式車頂,但未提供物理遮陽簾。夏季車內溫度高,防曬效果差,而且光線太亮。有一張照片顯示一位坐在全景天窗車輛后座的婦女,因為沒有遮陽簾而在車內打著傘。
一些車型自動雨刷靈敏度不可調,或雨刷控制集成在方向盤撥桿上,雨天操作不便。
一些車型為節省空間取消備胎,但在偏遠地區爆胎時無法應急。
汽車設計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是發展趨勢,大量的黑科技正在越來越多應用到汽車上。但是,汽車黑科技并非越多越好,電子元器件不可能完全取代機械元器件。在穩定性方面,一些機械元器件要優于電子元器件。傳統汽車設計中的優點不應該被放棄,而應該繼續堅持。
汽車設計的宗旨應該是簡單、實用、安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以人的體驗感為主。一些反人類設計過度追求造型、成本控制或技術路線(如電動化、智能化)而犧牲了實用性。
汽車設計追求科技感、現代感沒有錯,但一定要平衡設計。要保留關鍵功能的物理控制,同時利用語音,AI預測等技術,彌補觸控缺陷。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智能混合交互,而非盲目追求屏幕數量。
隨著用戶反饋增加,一些車企已經開始改進,回歸物理按鍵、優化車機邏輯等。希望各界共同努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讓汽車設計回歸理性,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更加人性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