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2024年9月,昂科威PLUS試水開始算起,上汽通用在別克、凱迪拉克的主力油車上,推進的“一口價”策略,已經半年有余。這既是一場伴隨著高管變動而起的營銷策略攻勢,也是一場合資大廠轉型期承前啟后的生死戰。昂科威“一口價”出臺之后,更是被其他合資車企紛紛效仿,難免墮入了同質化、傷害品牌形象的爭論?,F如今半年過去,這場“自救”成效會是如何呢?
5月初,車厘子走訪廣州的別克4S店,凱迪拉克4S店,發現別克經銷商對“一口價”執行十分到位,沒有再談價格的松動(分期可再讓少利),“五一”促銷期間,給的也只是1000元抵2500元現金券;反而凱迪拉克門店,3月才執行煥新“一口價”21.99萬元的CT5,店員表示根據置換、全款/分期的不同再讓利,換句話說,店里也有自己的“一口價”。
“一口價”提了“一口真氣”
若把目前別克、凱迪拉克主流油車官宣“一口價”時間和銷量,羅列成一個表格,不難發現“一口價”對市場熱度是遞減的,成效高低還和具體車型的行情緊密相關。去年9月,昂科威PLUS金秋限時16.99萬元“一口價”,相比官方指導價下調了整整6萬元,使得昂科威Plus在國慶假期收獲超過7000臺的訂單;而君越、君威落實“一口價”后的第一個完整月,單車銷量就實現了環比和同比的顯著增長。這三款車從低點,止跌回升翻番站穩,可謂“一口價”功勞。
但“一口價”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每個車型都有翻倍穩步增量的效果;像3月GL8陸上公務艙推出的“一口價”19.99萬元,對其銷量提升就沒有想像之大,明顯受MPV新能源化來勢洶洶和其他燃油MPV降價的夾擊;4月GL8同比上升的功臣是GL8 PHEV版本;同時,“一口價”對凱迪拉克幫助并不大,4月是CT5“一口價”后的完整月,銷量竟還有所下跌,顯然二線豪華品牌比的不是絕對價格;而如今凱迪拉克,月銷能上千輛只有CT5和XT5,除了換款小修小改,“護盤”也只能把價格再繼續下探。
的確,“一口價”給上汽通用提了“一口氣”。去年9月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上汽通用副總經理薛海濤接手時,上汽通用正經歷“至暗8月”,銷量同比跌去8成,月銷1.58萬輛的水平,還不及第一梯隊的新勢力;盧曉+薛海濤的組合,一個技術出身,一個市場營銷出身,讓這兩位救火隊長拯救上汽通用,最適配不過了。
2024全年,上汽通用銳減至43.5萬輛,比2023年全年100萬輛銳減56.54%;但今年一季度上汽通用汽車銷量12.9萬輛的表現,超越董事會原來設定的目標,而且連續兩個季度保持盈利。試想下,若沒有“一口價”承托會是什么局面?
在2025年上海車展上,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盧曉被問及怎么看上任8個月,上汽通用的改變,說得很真切:“過去8個月我們做了很多事情,團隊改變了很多”,第一是聽用戶勸,客戶要啥;第二是成本控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推出的“一口價”模式也不會虧本賺吆喝;第三是實現“營銷產品互鎖”。與上汽通用8個月以來的銷量曲線,明眼人都覺得這對“救火組合”足以勝任,油車的單價和數量走低是大勢,“一口價”對品牌形象的影響是有,但不及生存困境致命。
但并不代表盧+薛組合可以松懈,上汽通用的“近憂遠慮”也很明顯:近期,要止跌站穩,4月上汽通用的銷量為42069輛,同比仍下降15.29%,而“一口價”對終端的吸引力已減弱;遠者,合資2.0覺醒非上汽通用一家,大眾、豐田也在雷厲風行變革,新打造的子品牌“至境”,要怎么趕快追上第一梯隊智能電動化,還要做出特色,定義自己的品牌和標簽;再有,上汽與通用的合作將于2027年到期,雙方是否續約,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合資2.0,只有一次掀桌機會
在走訪別克4S店中,車厘子發現展廳C位的都是燃油車,三分之一的區域還被別克GL8各車款占滿;前兩年著力宣傳的別克E5、別克E4,要么放在角落,要么干脆不展示,對照月銷量,很容易得出,這兩臺車和微藍6一樣,宣告上汽通用別克純電1.0時代的失敗。
所以新能源高端子品牌“至境”,在上海車展官宣才那么轟動。“至境”就是上汽通用推倒重來,在合資2.0時代轉型的所有牌面了,支持純電、插混和增程的全新“逍遙”架構、新一代的智艙設計,拉上 Momenta深入合作的高級駕駛輔助,還有電池安全、安全冗余都做到最好:
融合合資“基因”,突出“本土化”設計理念,找有優勢的供應商合作,在架構、智艙智駕、配置上大幅補齊、追上中國軍團,主打一個“聽勸”。
招數是不是很熟悉?如果你對比大眾、豐田所做的合資2.0轉型,基本也是這些。南北、安徽大眾,在上海車展推了三款概念車,增程車型明確在列;而豐田的步伐更快,除了推“中國首席工程師(RCE)計劃”,合資首款具備鴻蒙座艙的鉑智7年底就能上市。
而上汽通用“至境”像一張“白紙”,大眾ID.雖說從未大紫大紅,但好歹也幾年闖過來,豐田今年也出了鉑智3X爆款,驗證自己只要定價成功,在消費者心中仍有不錯的影響力;相比之下,“至境”的全新入局,在消費心智和市場辨識度都沒有優勢。毫不客氣的說,“至境”腹背受敵,消費者除了會“拉”上新勢力對比一番,合資1.0時代的較量,會不會被帶到現在?以前是合資都不能打,自然提都不提,現在有得比較,而且產品力是趨同的,消費者心中的砝碼更偏向哪邊?
所以,理性的分析,“至境”只準勝不許敗的出場,才是拋給盧+薛組合的大考。若稍有不慎,上汽通用又會面臨去年8月“退無可退”的困境。
“從5月份開始到7月份、9月份,接下來“至境”旗下基于逍遙架構的核心產品,都會一一跟大家見面。我希望把每一款車都踏踏實實介紹好,把產品更好的價值傳遞給消費者。”自然,薛海濤就是“至境”最大的產品經理了。
從薛海濤的回答,基本上看到了上汽通用目前“外松內緊”的狀態,未來12個月,有6款“至境”車型密集上市,而在產品未上市前,上汽通用踏踏實實把“至境”價值傳遞給消費者。
面對卷到極致的市場,留待“至境”回答的問題太多了,智能化能對標第一梯隊嗎?說“至境”要延續別克的好底盤、安靜的品牌基因,到底怎么呈現?現在高端品牌都奉行“量大管飽,加量不加價”的邏輯,“至境”的高端定位具體落到哪里?定價會有什么誠意?
目前,“至境”很多信息都還未透露,但上汽通用顯然要把車,賣給以往買別克油車的人群,承接他們油轉電的消費升級。當然,打好品牌定位和價值基礎,“至境”遲來破局的機會猶在;搞不好,一切愿景都是空的,“至境”會淹沒在迭代無新能源新車堆里。
而凱迪拉克的新能源轉型,大概率要比別克慢,LOVE家族四款純電產品上海車展才集中亮相,凱迪拉克的新能源起勢,也要到明年才有看頭。
說一道萬,如今的市場,給每家車企出牌的機會只有一次,轉型的第一波無法打響,后面的彌補再多,都只是賺了辛苦和眼淚的徒勞。
寫在最后
所幸,盧曉+薛海濤組合,著實讓人感受到上汽通用對大勢清晰的研判,變革的決心和“聽勸”的態度。
“上汽通用會堅定地在2027年保留8輛左右的燃油車。”
“從2025年起,別克在中國推出的全新車型序列將全部為新能源車,未來兩年內,更將實現新能源車型對主力價位段的全面覆蓋。 ”
“我們不會再做虧本的生意,所有產品必須盈利。新能源產品要盈利,到2026年銷量占比50%以上。”
顯然,在去年通用汽車把別克品牌的主導權和產品定義權,都交給上汽通用后,內部激發起前所未有求勝心和驅動力,嘗試把這28歲的合資車企,從市場的邊緣拉回舞臺中央。
背后的支撐,主要基于股東雙方的支持,和“退無可退”的現實環境。也正是這樣,上汽通用之后走的每一步,遠比“一口價”來的驚心。上汽通用與每個還在國內車市生存的車企一樣,2025年既不能輸,也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