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從去年下半年席卷而來的車圈整合颶風,正將汽車產業推入新的發展周期。
上汽、廣汽、吉利、蔚來四家車企在一個月內相繼發出不同領域合并信息,這場從去年下半年席卷而來的車圈整合颶風,正將汽車產業推入新的發展周期。
一個月內四家車企整合
日前,有消息稱,蔚來發布內部公告,旗下子品牌樂道與被深度整合至蔚來主品牌體系。
樂道的產品研發、用戶服務、區域銷售等核心部門被拆解為一級部門,直接并入蔚來產品設計與研發集群(PD&D)及用戶服務與體驗集群(UE)。原樂道事業部中的產品體驗、項目管理等職能劃歸蔚來CEO李斌直管,而用戶服務部門則由新任樂道總裁沈斐負責,向蔚來總裁秦力洪匯報。
對此,有接近蔚來汽車內部人士表示,此次調整將進一步深化資源整合,管理提效。他強調,“樂道與螢火蟲在品牌層面將繼續保持獨立。”
就在蔚來整合的消息傳出前4天,吉利汽車正式遞交對私有化建議的非約束性報價函,擬收購極氪已發行的所有股份。
公告顯示,吉利汽車目前持有極氪約65.7%股份,倘若私有化建議落地并完成,極氪將成為吉利汽車全資附屬公司,實現私有化并于紐交所退市。此外,吉利集團宣布將極氪智能座艙團隊并入中央研究院,由新任首席座艙科學家姜軍領導。整合后,座艙團隊組織關系歸中央研究院,僅交付團隊獨立運作。
在次公告發出之際,距離極氪紐交所敲鐘聲響起尚不足一年。
無獨有偶,就在上月,上汽和廣汽也相繼被曝出整合動作。
4月16日,有消息稱,上汽集團旗下華域汽車的幾家零部件子公司整合為一個新的智能底盤架構公司,由前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院長蘆勇擔任負責人。整合工作自今年3月開始,預計會在今年6月完成。而在4月12日,有諸多媒體報道稱,上汽集團宣布完成智能駕駛團隊的重大整合,零束科技與研發總院正式合二為一,600余名工程師搬入研發總院大樓。
幾乎同一時間,廣汽集團整合也傳出新進展。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廣汽將廣汽研究院拆分為整車、平臺、造型三大板塊,并全部并入廣汽集團產品本部,構建全新的“大研發體系”。預計7月,這項重組計劃將全面完成。
據悉,研發體系重組后,整車研究院由廣汽豐田副總經理孫大興執掌,平臺研究院由廣汽研究院副院長梁偉強負責,造型研究院則由廣汽集團造型設計院負責人張帆領導。
降本增效成主旋律
“近兩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強度不斷加碼,降本增效已成為當前車企的重心。”在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車企越來越重視財務健康和單車利潤,因此會選擇戰略收縮,實行品牌融合,以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事實上,在各家車企的財報中也不難窺出一絲整合的急切。
如蔚來汽車,2025年蔚來給自己立下了兩個KPI,第一是實現銷量翻番,第二則是4季度盈利。
在銷量上來看,這一任務單獨依靠蔚來主品牌難以實現,所以第二品牌樂道是至關重要的支撐。然而,樂道汽車的表現并不理想,今年前4個月更是整體呈現銷量下滑趨勢,4月銷量為4400輛,環比下滑8.7%,今年累計銷量達到1.92萬輛,和曾經的月銷2萬臺目標差距甚遠。
在盈利上來看,蔚來汽車在2024年盈利近一步擴大,今年想要實現盈利目標,不得不進行多部門整合進蔚來的措施,有望進一步降本增效。
另一邊,上汽和廣汽也面臨著銷量和降本的壓力。
上汽2024年全年整車批發銷量為401.3萬輛,同比減少20.07%。幾乎旗下子品牌和合資品牌全線銷量下滑,只有智己汽車因基數較小,取得了階段性的銷量提振。
銷量暴跌導致了財務表現的不容樂觀,過去一年,上汽歸母凈利潤為16.66億元,同比下滑88%,扣非歸母凈利潤更是由盈轉虧,大幅虧損54.09億元,同比暴跌153.85%,利潤率不足0.27%,暴露出上汽面臨嚴峻的盈利難題。
廣汽境況和上汽有相似之處,2024年,廣汽集團銷量為200.31萬輛,比2023年的250.50萬輛減少約50.19萬輛,同比下降超20%,并且其自主品牌銷量占比僅為39.41%。
銷量下跌造成了凈利潤大幅削減,2024年廣汽集團扣非凈利潤首度虧損,虧損數額達到43.51億元,同比下滑超220%。
在這之中吉利汽車的情況要好上許多,2024年,吉利汽車全年累計銷量達到217萬輛,同比增長32%,超額完成20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歸母凈利潤為1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3%,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
但市場競爭的激烈性和500萬輛的目標還是讓吉利走出整合這一步。
對此,資深汽車評論員林述成表示:“驅動車企品牌整合的核心因素是盈利焦慮。”他進一步分析,當下時點車企每新增一個品牌,管理成本平均會上升百分之十幾,但銷量貢獻可能不足10%。更為關鍵的是,每家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每新增一個品牌意味著邊際資源遞減。
車企想要銷利同進就需要各品牌協同,找好各自的市場站位,而沒有貢獻的品牌最好的結果就是進一步被合并整合。而在麥肯錫消費者調研報告中也指出,當一個消費者想要買車的時候,會想到并到店去看的品牌只有3個。
如今,在銷量和盈利壓力的雙重加持下,車企選擇通過品牌整合、資源聚變,來有效提效降本無疑成為車企共識,接下來,汽車行業整合的風潮或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