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閑暇是人生的精華”。但在中國,汽車仍是階層躍遷的勛章。
可能是旅行車中的老祖宗,歐洲人說它是“生活美學”的終極樣本。有點小品味的中國車主,戲稱為“瓦罐車他爹”。
瓦罐Wagon這個詞,原意是四輪馬車。作為北歐旅行車靈魂之作,V70讓Wagon變成了耳熟能詳的車型,比轎車大和寬,不像SUV越野車那么高和笨,裝得下滑雪板、寵物犬、野餐籃,也裝得下阿爾卑斯山腳的陽光與波羅的海畔的風。
很多中國擁躉希望擁有一臺V70,哪怕是二手的。因為真正能感受北歐汽車文化骨子里的“仙風道骨”,你找不到第二款,沒有替代品。
今天,“瓦罐車的靈魂”終于要在中國投胎了,叫沃爾沃XC70。家族式設計沒有變,雷神之錘大燈、維京戰斧尾燈,極致簡約北歐風,封閉式前臉,更電感、科技感,前后無框車門、無框外后視鏡,沒有任何多余的筆觸。
性能亮點有兩條:一是全新SMA超混架構打造,純電續航200+;二是首搭高速 NPA 領航輔助駕駛。當然,在主被動安全方面,沃爾沃的“看家絕活兒”有智能化加持也不錯。
你能想象嗎?一款最純種的“北歐獨角獸”,竟然以油電混血和智能化這兩條爛大街的“惡俗的配置”,來取悅中國車主了?!
在中國,“瓦罐車”就是小眾代名詞。從1980年代標致505SW的“大屁股”爭議,到桑塔納旅行版被譏諷為“有頭無尾”。即便后來奧迪Avant/Allroad雙瓦罐獻媚,大家也看不上這種少數人的奢侈。
沃爾沃必須做出妥協。中國中產階層既要轎車的操控質感,又要SUV的通過性;既要北歐設計的簡約豪華,又要東方審美的“煙火氣”。
所以,看上去不再是V70時代那個質樸的“家庭搬運工”,而是低調時尚的“跨界生活家”新銳:CLTC續航1200公里,能穿越青藏線的風雪;智能座艙搭載AI大模型,能聽懂方言版的“打開天窗說亮話”。
樸樹在《平凡之路》中唱道:“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中國中產需要的不是一輛車,而是一把打開“水泥叢林”與“高山大河”雙重世界的鑰匙。
中國擁有全球獨一份的“三級階梯”地貌。這催生了“既要征服318國道,又要穿梭陸家嘴CBD”的用車場景,城市中產們的焦慮,讓“詩與遠方”淪為朋友圈的表演道具。
但“跨界生活家”能在中國活出滋味嗎?寶駿Valli以7.98萬元擊穿價格底線,卻因廉價感被詬病為“破瓦罐”;蔚來ET5 Touring用可拆卸露營燈討好文青,被譏諷為“精致窮”,不溫不火的銷量沒能挽救蔚來的尷尬。
沃爾沃XC70試圖從“瓦罐鼻祖”向“豪華混動SUV”破局。可面對理想L系與問界M8/M9的“智能全家桶”,北歐式“性冷淡風”有戲嗎?
這本質上是兩種汽車文化的沖突。在歐洲,旅行車是“慢生活”的具象化,德國人用它馳騁不限速高速公路,英國人用它裝載獵槍與威士忌,瑞典人用它穿越極夜中的雪原。
“瓦罐車”的浪漫因子,根植于工業化完成后對“閑暇價值”的集體認同——正如叔本華所言:“閑暇是人生的精華”。但在中國,汽車仍是階層躍遷的勛章。
當年,奧迪A6L加長軸距成為官場標配。今天,理想L9用冰箱彩電重構家庭權力關系。唯獨旅行車的“實用主義”,與中國人的用車場景格格不入。
即便擁有“瓦罐車”基因的XC70用5秒破百的性能貼上“豪華”標簽,但在40萬元價格區間,“更懂中國人”的車型選項太多了。
能否在面子與里子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是沃爾沃品牌的小眾調性一直突破不了的課題。XC70是一次“謙卑的讓步”,但如果不能喚醒中國人對慢生活和“瓦罐車靈魂”的真實認同,這道題無解。因為,北歐式“佛系躺平”掩蓋不了中國式“狼性內卷”。
即便是旅行車,在中國都會變成流量時代的快消品,誰還記得V70誕生時那句“別趕路,去感受路”?現在的潛臺詞分明是“別在乎路,發完朋友圈趕緊回來加班”。
996也有夢,但那可能是水泥地里的草。瓦罐車里能長出詩嗎?也許,沃爾沃XC70在停車場點燃氛圍燈的那一刻,他們可以假裝擁有過15分鐘的“偽北歐生活”,這是消費主義最狡黠的慈悲。
樸樹已經年老氣虛。他嗓音沙啞的歌唱《平凡之路》,“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可誰信呢?
還沒有一代中國人能真正消受得了“瓦罐車”,除非他們先學會消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