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眼鏡概念股十分活躍。
2月21日,博士眼鏡(300622.SZ,股價55.64元,市值97.54億元)、明月鏡片(301101.SZ,股價55.91元,市值112.67億元)在2月20日大漲的基礎上延續上漲趨勢。
消息面上,中國信通院正式啟動AI眼鏡專項測試,市場上屢有小米眼鏡即將面世的消息傳出。
2023年以來,AI(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狂飆突進,智能眼鏡賽道迎來“技術+資本”的雙重加持。從Meta雷朋聯名款引爆社交平臺,到蘋果Vision Pro掀起空間計算浪潮,再到雷鳥、雷神科技、XREAL等新老玩家密集發布新品,“AI+AR”的融合正試圖定義下一代人機交互的形態。
然而,狂熱背后,行業仍面臨技術門檻高、生態不完善、同質化競爭等挑戰。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對話多名AI智能眼鏡廠商負責人后發現,這場“百鏡大戰”的本質,既是AI技術落地的試金石,也是一場關于“長期主義”與“短期紅利”的博弈。
Meta參數公開,小米AI眼鏡細節被曝光?或都用高通AR1“打擂臺”
AI智能眼鏡的玩家度過了一個“狂歡之夜”。
2月19日晚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文宣布,正式啟動AI眼鏡專項測試,并首發了RayBan-Meta AI眼鏡測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時,有關小米AI眼鏡的參數及預計價格在多個智能眼鏡交流社群中散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第三方機構的預測估算數據,小米AI智能眼鏡的綜合硬件成本約為177.5美元,按匯率7.1計算,小米AI智能眼鏡的稅后成本約1260元(不考慮良率、運損)。此外,小米還有電變墨鏡版以及電變彩色版,稅后成本分別約為1438元、1651元(不考慮良率、運損)。
第三方研究機構Wellsenn XR還披露了一份零部件拆截圖。從圖示來看,小米的AI眼鏡或將采用高通AR1芯片。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顯示,RayBan-Meta AI眼鏡采用的芯片也是高通AR1,RAM(隨機存取存儲器)為2GB,ROM(只讀存儲器)容量為32GB,重量為49.1克。
圖源:社交媒體截圖
可能和Meta用同一款芯片的小米AI眼鏡,很難不激起大批從業者猜價的興趣。有業內人士直言,按照小米一貫的風格和議價能力,從當前預測的配置信息來看,小米首款AI眼鏡的定價或低于相似配置的產品。
2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上述預測信息詢問小米方面,但截至發稿,未獲有效回復。
或受多個市場消息疊加影響,資本市場的反饋迅速且直接。
2月20日,AI眼鏡概念股開盤大漲,卓翼科技(002369.SZ,股價10.35元,市值58.68億元)、億道信息(001314.SZ,股價58.49元,市值82.73億元)競價漲停,杰美特(300868.SZ,股價35.47元,市值45.4億元)、紫建電子(301121.SZ,股價59.8元,市值42.34億元)、明月鏡片漲超10%,博士眼鏡、比依股份(603215.SH,股價19.2元,市值36.19億元)等均大幅高開。
其實,今年2月以來,有關小米AI眼鏡的爆料層出不窮。有市場消息稱,小米首款AI眼鏡已經獲得入網許可,或將于近期發布。
面對各類爆料,小米方面較為低調,官方賬號“小米眼鏡”現身社交媒體引發熱議后,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出面辟謠,稱小米眼鏡官方微博多年前就已注冊,并非最近上線。
不過,正如王化所說,小米對眼鏡布局其實很早。以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的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為例,目前該公司已取得與AR眼鏡相關的多項專利,其中“AR眼鏡控制指環”的申請日期為2021年;“無線傳輸電路及AR眼鏡”申請日期為2023年。
頭部廠商自述:2025年是AI眼鏡的“世紀之戰”,但“元年”還沒到
智能眼鏡至今已經火了兩輪。
第一輪是“百鏡大戰”憑數量帶來的流量,移動電源、教育、電競甚至是美瞳領域都有廠商跨界而來,欲在風口期里分上一杯羹。今年年初,DeepSeek的出現又給智能眼鏡加了一把火。根據信達證券的分析,對智能眼鏡廠商來說,DeepSeek大幅提升模型質量的同時降低了單位成本,算力環節有望得到緩解從而低成本。
從理論上看,這一推測確實站得住腳。不過,目前智能眼鏡廠家基本還處于觀望狀態,尚未出現官宣AI眼鏡產品接入DeepSeek的玩家。
2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今年年初剛發布三款AI智能眼鏡的跨界選手——雷神科技方面獲悉,雷神科技旗下AI PC個人智慧體“小雷AI”已經正式接入國產開源大模型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