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車企的生死簿上,汽車的名字曾一度被劃入“瀕危”行列。2024年12月,這家由百度與吉利聯合孵化的新勢力因資金鏈斷裂停擺,CEO夏一平被員工圍堵、供應商討債的畫面成為車圈名場面。
然而,半年后的2025年4月,一則“極越大概率不會破產”的消息再度攪動市場。董事會批準重組、3-4家潛在資方介入、品牌更名回歸吉利體系,這場看似塵埃落定的敗局,竟迎來戲劇性轉折。 那么這起極越疑似重獲復活甲的大戲具體細節如何?極越又能否成功復活嗎?今天就這么了詳細了解一下。
極越風波回顧
眾所周知,極越是于24年年底期間問題大爆發,然而從時間線來看,極越的危機始于2023年。CEO夏一平在紀錄片《激流》中坦言,當年4月公司賬面資金僅夠維持兩個月運營,但管理層選擇隱瞞實情,通過裁員、砍項目等“降本”手段硬撐至2024年。然而,2024年12月,原定70億元投資被兩大股東撤回,極越一夜停擺。一時之間,員工圍堵辦公室、供應商拉橫幅討債、車主維權等場景接連上演,品牌掌舵人夏一平火速清空賬號相關內容,并且還堂而皇之的宣布品牌進入無薪留任,離職無償的創業2.0階段。盡管吉利和百度給出了兜底的承諾,但是仍改變不了極越已經停擺的事實。后來,夏一平與CFO的權責矛盾加速了危機爆發。CFO要求其外出融資,而夏一平認為這是財務部門的職責,雙方爭執不下,可謂是一地雞毛。
目前,極越承諾繼續處理用戶退款與充電樁安裝,第三批退款已啟動。然而,品牌更名引發的服務延續性質疑仍未消散,部分車主擔心售后團隊隨重組解散。
現在看來,極越停擺的最大原因是品牌層面的問題,但是從產品上來看,該品牌也確實是停擺的不冤。和07兩款車型市場表現慘淡,無門把手設計、純視覺智駕方案被批“反人類”,銷量峰值不足3000臺。當然,更致命的是百度對極越的財務審計發現“巨額窟窿”,最終決定撤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極越迎來轉機?
2025年4月,極越母公司完成工商更名,從“浙江極越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回歸“浙江楓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并新增臺州吉利工業為股東(持股0.01%)。這一動作被視為吉利重整極越的關鍵信號。
基于以上信息,很多媒體猜測未來極越或將弱化品牌獨立性,融入吉利新能源矩陣,共享B端換電網絡與供應鏈資源。百度則可能退居技術供應商,保留Apollo自動駕駛系統的輸出,當然這些動作需要與吉利SEA架構深度兼容。
據前公關負責人徐繼業透露,極越正與3-4家重組方談判。個人看來,極越目前可能走的路線無非有三種,其一傳統車企借殼入場,如果是這種原因,大概率是某國有車企希望通過極越的智能駕駛技術補足短板;其二海外資本注入,比如說效仿蔚來引入阿布扎比基金,借海外市場尋求資金; 其三是借道出海,當下有很多在國內混不下去的車企都開始走海外路線,比如說當前階段的哪吒汽車,在國內已然卷不動的極越,完全可以借助吉利的力量,轉攻海外市場。
極越能否擺脫困境?
雖然極越的復活事宜已經有了極大的進展,但是在復活之路上,該品牌還將面臨四大挑戰。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債務問題,據統計,極越的債務高達70億元,而2025年一季度中國汽車行業利潤率已跌至3.9%,資本對新勢力的耐心幾近耗盡。即便重組方入場,能否填補巨額窟窿仍是未知數。 其次是技術價值問題,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系統市場認可度遠不及華為ADS,前段時間的小米SU7事故更是將純視覺方案推上了風口浪尖,在這條路上已經走到很遠的百度和極越必然會遭到消費者極大的惡意。而若失去百度技術光環,極越的差異化競爭力將大打折扣,這對于極越來說,確實是兩難。
再者是品牌信任崩塌,從“流血賣車”到員工圍堵,極越的品牌形象已嚴重受損。即便重組成功,如何重建消費者信心?威馬、高合等重組案例顯示,市場對“復活”品牌的寬容度極低。最后是股東博弈與戰略協同,現階段,百度與吉利的權力分配仍是隱患。百度雖持股35%,但通過超級投票權掌控董事會,吉利則試圖通過增持強化制造端話語權,兩者在路線上的分歧可能拖累重組效率。
車叔總結
總的來看,極越的重組之路必定是充滿艱辛。對于吉利,極越是切入智能駕駛的廉價跳板;對于百度,剝離造車包袱后可專注技術變現;而對于潛在資方,這是一場“抄底”智能資產的機會。然而,這場交易中,用戶權益、員工生計與行業健康生態,似乎成了最不重要的注腳。 歷史經驗表明,新勢力“復活”成功率近乎為零。前面的威馬、高合仍在重整泥潭中掙扎,極越即便僥幸存活,也難逃技術附庸或代工傀儡的命運。個人看來,極越的這場鬧劇最終只能證明一個事實,那便是在新能源淘汰賽中,“復活甲”不過是延緩死亡的一塊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