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廣汽、上汽、北汽依然在擴張、新設品牌的同時,吉利先行一步,主動開始收縮,此次私有化,可謂在中國汽車市場扔下一顆驚雷。李書福的雷厲風行,殺伐絕斷在這一輪轉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文丨智駕網 雨來
編輯丨曉雨
也許是巧合,在今天(5月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創造條件支持優質中概股企業回歸內地和香港股市」之后不久,吉利汽車發布公告宣布,「計劃收購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發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車目前持有極氪約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極氪將與吉利汽車實現完全合并。」
▲極氪在美國敲鐘尚不到一周年
此舉意味著極氪汽車在距去年5月10日登陸紐交所即將一周年之際,將私有化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一石激浪。
01.
極氪為何退市
不過對于極氪的退市原因,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們將審時度勢、根據《臺州宣言》精神,持續推動汽車業務整合,回歸一個吉利,整合技術優勢,提高創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續創造長期價值,打造全球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集團。同時我們仍將保持與美國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密切溝通與合作。」
可謂直接解釋了并非因美國對中概股的退市威脅,而極氪退市的原因只有一個:回歸一個吉利。
不過,吉利系在美國并非僅有一家上市公司,億咖通、極星、路特斯都在過去兩年內先后登陸美股,而在年上海車展之前,曹操出行剛剛通過海外募資備案,正在港股排隊IPO。
如果回歸一個吉利,類似的私有化是否會接續進行?
顯然這并不現實,因為這需要巨額的現金流。
而即便如某些人士分析,極氪因為持續虧損需要補充資金,為何不采用增發的手段卻以更耗費線母公司現金流方式私有化?
在日前高盛發布的報告中曾推算,有27家中概股符合回流香港上市要求,市值達到了1.4萬億港元,其中市值最大的6家公司為拼多多、滿幫、富途、傳奇生物、唯品會和極氪。
顯然極氪不排除在私有化之后再在港股上市的可能。
隨著國際資本重估中國資產的趨勢依然,極氪有望獲得更高的估值。
可以說,此次極氪私有化背后既有李書福大刀闊斧整合吉利的現實誘因,也有復雜的時代因素。
而這些問題,相信在吉利汽車5月15日舉辦的 “2025年一季度業績發布會”上會有更清晰的解釋。
02.
極氪如何私有化
在吉利汽車的公告文件中,吉利汽車宣布,建議購買價為每股極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5.66美元。
該價格較最后交易日美國存托股票于紐交所的收市交易價溢價約13.6%,較截至最后交易日止最后30個交易日期間美國存托股票于紐交所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溢價20.0%。
按照極氪當前市值約57.4億美元計算,按25.66的溢價,吉利收購剩余34.3%的股份所需要的現金將超過20億美元。
吉利汽車2024年營收為240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792億元增長34%,2024年年度盈利168億,較上年同期的49.35億元增長240%;公司股權持有人的盈利166.3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3.08億元增長213%。
吉利汽車自身的經營狀況十分健康。
對于私有化極氪的現金來源,吉利汽車在公告稱,公司擬通過發行新股、現金儲備及債務融資(若需要),為私有化極氪提供資金。
可以說,私有化極氪,對于吉利汽車而言不會產生現金流上的負擔。
那么在全資控股極氪之后,旗下各品牌如何定位,吉利汽車表示,旗下極氪定位為全球豪華科技品牌,定位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銀河和中國星定位為全球主流品牌。
至此,吉利汽車旗下將擁有極氪、領克、吉利銀河、中國星四大品牌。
同時「各品牌在擴大細分市場份額的同時尋求協同發展,在技術、產品、供應鏈、制造、營銷與服務、國際市場拓展等方面強化協同,提高技術創新實力,激發規模效應。」
03.
吉利的轉型結局
在吉利宣布對極氪私有化之前,極氪與領克的合并在今年2月14日剛剛完成股權交割成立極氪科技集團不到三個月。
目前吉利汽車、極氪、領克三方的股權關系是,極氪持有領克51%股份,領克其余49%股份由吉利汽車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沃爾沃正式退出了領克。
而在上海車展之后,極氪剛剛進行了新一輪的管理架構調整:極氪科技集團副總裁、領克銷售公司總經理林杰分管極氪品牌國內營銷服整體工作,直接管理品牌營銷中心、用戶增長中心、用戶交付中心;極氪科技集團副總裁林金文直接管理用戶服務中心、用戶網絡中心、用戶數字化、運營與流程,協助林杰管理極氪品牌國內營銷服,向林杰匯報。
這是領克與極氪合并后,在完成中后臺、研發端和組織架構方面的調整之后,在營銷層面的進一步整合。
可以說在經過一系列的整合運作,吉利汽車正成為整個吉利集團中最核心的上市公司,吉利汽車將實現對極氪的全資控股,對領克實現絕對控股,管理鏈條不但精簡也大大縮短,彼此之間有關聯交易也大幅減少。
那么自此可以說吉利自去年9月發起的戰略轉型可以階段性劃一個句號了嗎?
顯然今年極氪銷量的表現才是答案之一。
去年9月,李書福發布《臺州宣言》,宣布通過“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舉措,宣告吉利集團正式進入戰略轉型新階段。
此后,吉利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整合,先是吉利幾何、翼真(LEVC)和雷達悉數并入吉利銀河,領克并入極氪并成立了極氪科技集團,吉利旗下電池業務整合并成立全新電池產業集團——吉曜通行。
在長安、廣汽、上汽、北汽依然在不斷擴張、新設品牌的同時,吉利先行一步,主動開始收縮,此次私有化極氪,可謂在中國汽車市場扔下一顆驚雷。
李書福的雷厲風行,殺伐絕斷在這一輪轉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背后固然有吉利的綜合銷量表現連續三年遜色于比亞迪,吉利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在微觀層面,極氪連續虧損,在資本市場折價上市,未能給股東帶來合理回報,導致募集資金縮水,不僅托累了極氪自已也拖累了吉利汽車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但更深層化的原因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虧損式競爭正變得不可持續,只有先行調整方可度過這一周期。
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第一波民營造車陣營中,長城汽車、比亞迪和吉利汽車在轉型期采取了不同的市場策略,其財務報表也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