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每年向美國出口新車百萬輛!”
今年4月的一次演講,特朗普公開“批評”了汽車,也讓該公司成為唯一一家因關稅被特朗普點名的汽車制造商。那時候,特朗普剛回白宮,關稅大棒第一時間揮向汽車制造業,豐田成了“損害美國利益”的典型企業。
從此,不僅豐田的命運和美日談判深度綁定,所有日系車的命運,都和大洋彼岸的關稅政策緊密相連。野村綜合研究所(NRI)經濟學家高畑和久統計,美國一旦對汽車和零部件加征25%關稅,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降幅將高達0.2%。
0.2%,意味著什么?
2024年,日本名義GDP增長2.9%,實際GDP增長為0.1%,特朗普關稅新政給日系車帶來的負面影響,將硬生生抵消日本一整年的經濟增長。
作為日本經濟的支柱,汽車制造業對日本整個國家的經濟具有決定性作用。數據顯示,日本汽車工業產值占整個國家制造業的50%,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高達8%-10%,在日本當地更是提供了超500萬個就業崗位。
伴隨著2024財年(2024年4月-2025年3月)業績的發布,日本多家汽車制造商也公布了2025財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的業績展望。美國的關稅政策打擊了大家的利潤底線,包括豐田、和本田在內的日系車都透露了較為悲觀的業績預期,整體利潤的縮水,讓日本汽車制造也蒙上新的陰影。
01
豐田利潤,直降三分之一
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曾透露,因為特朗普的關稅,某日系車企每小時的損失已高達百萬美元。日本業界按此推算,豐田每月730小時運營對應12億美元的損失,基本吻合這一描述。
當豐田公布最新盈利預期,一切已有答案。
該公司上一財年營業收入48.03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2.41萬億元),同比增長6.5%;營業利潤4.79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2405億元),同比下滑10.4%;考慮到特朗普關稅和日元升值的雙重壓力,豐田預計2026財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營業利潤將下降34.9%——
和業界此前猜測的30%基本吻合。
僅僅是今年4月和5月,豐田在美國的營業虧損已從去年同期的28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14億元)擴大至180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90.3億元)。豐田統計,如果日元升值1日元,豐田的年度營業利潤將因此減少500億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幣約25.1億元)。
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壓頂的艱難時刻,豐田依舊依靠經營層面的韌勁和強勢的體系力,把利潤損失降到最低,甚至不降反增。為何特朗普的關稅灰犀牛,會給豐田帶來高達三分之一的利潤損失?
豐田去年全球銷售約1016萬輛汽車,其中美國市場占23%左右。美國銷售的豐田車(包括雷克薩斯等品牌),有很大比例是在日本本地生產的,從日本進口的成品新車去年約54萬輛。
雖然整車進口只有54萬輛,但豐田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包括零部件等相關進口,相當于美國每年從日本進口120萬輛新車。特朗普對“百萬進口新車”的指責和批評,正是源于這一口徑的統計。
美國市場對豐田極為重要。
豐田在日本本土約生產300萬輛汽車,其中有 54萬輛出口到美國,成為推動其業績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豐田長年在美國熱銷雷克薩斯等中高端車型,利潤回報極高,這也讓北美成為豐田業績的利潤奶牛。
以日本的九州經濟區為例,該區域2024年的汽車出口總額為3.5萬億日元,其中對美國出口高達1.1萬億日元,約占出口總額的30%。
但是,豐田在北美,應對“灰犀牛”的能力有限。
豐田在美國擁有約3萬名直接雇傭的員工,在肯塔基、印第安納、德克薩斯和密西比各州擁有自己的整車工廠,并在阿拉巴馬州與馬自達的合資工廠進行車輛生產。但這些現有工廠,產能利用率已經飽和,且生產靈活性受到嚴重限制,很難再接收海外工廠調配的車輛產能,缺乏應對海外生產轉移的余力——
以肯塔基州喬治敦工廠為例,這里是豐田在美國最早、也是最大的整車組裝廠,但目前已滿負荷運轉,沒有余力生產新車型。
這讓豐田陷入了兩難。
如果為避免關稅,增加汽車的美國本地化生產,但現有工廠增產余力有限,很難立即采取增產的應對措施;如果在美國再建新的生產基地,那必須考量生產轉移的周期性,以及投資回報和關稅變化的不確定性;如果將新增的部分關稅轉嫁到終端新車價格,那將導致銷售減少,對品牌口碑也極為不利。
而且,豐田還要考慮日本本土。
在日本,豐田建立了每年生產300萬輛的基準線,以維系本土的制造、就業和供應商體系,并通過出口汽車賺更多錢。這條以300萬輛為基準線的“馬奇諾防線”,是保護日本國內的供應鏈和就業、乃至整個國家制造根基穩固的重要支點。
豐田社長佐藤恒治告訴日本媒體,當務之急,是實現出口多元化。如果美國的本地生產逐漸增加,但對其他地區的出口沒有增加,日本本土的生產體制將被重新考慮,這是豐田最不愿看到的。
02
日系車的集體難題
特朗普總是得寸進尺。
面對大洋彼岸的叫囂,豐田發言人曾用一組數據低調回應:公司自2020年以來,在美國投資已累計高達210億美元,這幾乎是特朗普第一屆執政期間承諾投資額的兩倍。豐田在美國貢獻的就業人數,已從2016年的2.5萬增至3.1萬人。
實際上,不只是豐田,美國市場對于其他日系汽車制造商,都是牽一發則動全身,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過去漫長的一段時間里,本田有將近一半的利潤是從美國市場賺取的,在燃油車時代,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的馬里斯維爾Marysville工廠是撐起整個黃金年代的重要生產基地。受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本田在美國市場的需求縮小了30%,但那里依舊是本田最大的搖錢樹。
本田也在業績發布會上預計,因特朗普關稅影響,2025財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將減少6500億日元的利潤,本期營業利潤預測為5000億日元,較2025財年將下滑近60%。
日產2024財年的凈虧損達6709億日元,為了扭虧,該公司已計劃2027財年之前在全球范圍內關閉7家工廠,且追加裁員1.1萬人。加上日產此前官宣的全球裁員9000人,未來2-3年該公司將累計裁員高達2萬人。
由于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目前日產無法預測2025財年的業績,但因關稅造成的利潤影響約為4500億日元。
和豐田、本田一樣,美國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支柱。長期以來,美國市場占據日產全球銷量的重要份額,包括英菲尼迪品牌,日產在北美的銷量約占其全球銷量的30%左右。
日產前幾年宣布全球裁員9000人,美國地區的裁員就接近2000人。該公司員工分布在世界各地,日本本土占了約45%,剩下的區域,北美就占了30%,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亞洲地區也只占15%左右而已。
目前,斯巴魯在美國銷售的新車,有一半左右來自日本的出口。斯巴魯社長大崎篤透露,如果關稅持續到全年,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公司將減少約3700億日元的利潤。
即使是不在美國銷售乘用車的鈴木也表示,特朗普關稅是全球性問題,社長鈴木俊宏表示,公司必須做好經濟衰退的準備,預計這將導致400億日元的利潤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鈴木汽車在中國等市場并不顯眼,但該公司得益于日本本土和印度、中東等市場的良好勢頭,成為日系車陣營里唯一能實現利潤增長的公司。
這一財年,整個日系車陣營都將十分艱難。
高盛分析師湯澤康太Kota Yuzawa預測,如果日本車企選擇漲價以抵消美國關稅,其銷量將下滑8%~26%,利潤的縮水幅度將達到6%~59%。
如果日本對美國的汽車出口量大幅下降,以降為零的極端數字去預測,日本國內汽車產量也將大幅減少,這將給日本汽車產業造成高達13萬億日元的損失,還會影響鋼鐵和物流等相關產業。雖然這是極限情況下的數據預測,但日本汽車制造業面臨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中國市場,比亞迪等制造商因電動化轉型而崛起,過去幾年,許多日系車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朗普關稅帶給日系車業績的焦慮,還將在日元壓力下持續醞釀。
削減成本,增加美國本地新車產量,與供應商積極談判共渡難關,都將有助于緩解關稅的影響。但這些舉措,都很難從根子上解決關稅帶來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