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C-HR是日系車型中為數不多的個性化車型,造型接近早期的概念車,如今新一代C-HR推出了純電版本。這款基于e-TNGA平臺打造的緊湊型SUV,不僅是豐田電動化戰略的重要棋子,更是向性能化電動車轉型的一步,雙電機四驅與其他豐田差異明顯,那么豐田的電動車技術怎么樣?自研的C-HR實力如何?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電動車技術
C-HR BEV純電版基于豐田專為電動車研發的e-TNGA架構打造,相較于燃油車和混動車的TNGA架構,電動版的剛性更高。電池組平鋪于底盤下方,既降低了車輛重心,讓離地間隙保持在162cm,又通過交叉框架結構增強了車身剛性。這種設計讓C-HR在彎道中表現出色,配合重新調校的懸掛系統,彈簧阻尼和防傾桿剛度比老款的燃油版更高,應對增加的車身重量,整體調校更運動,豐田希望吸引一些高性能掀背車的玩家。
CHR搭載74.7度的鋰電池組,豐田并沒有公布電池供應商,但表明電池具有獨特的預調節功能,當導航的目的地設定為快充站時,系統會自動預熱或冷卻電池至合適溫度,確保在低溫環境下也能實現30分鐘的快充時間(10%-80%),提前預熱電池避免了停車后等待電池升溫。
為了防止電池熱失控,豐田采用高電阻冷卻液循環系統,即使在電池高負載條件下,也能防止因短路而引起的自燃,電池電壓、電流和溫度也進行實時監控。
有趣的是,豐田還為C-HR BEV配備了換擋撥片,和燃油車一樣,方向盤后面的換擋撥片不是擺設,但這并非用于換擋,而是調節四級動能回收強度。高檔位下,能量回收效率較高,在一些紅綠燈之前不用踩剎車,就可以讓車輛停下來,車主可以簡單地設置動能回收力度,在不同的路況下快速切換,不用在屏幕菜單里慢慢尋找。
2026款豐田C-HR純電版的實用性
第一駕駛
C-HR BEV采用前后雙電機布局,綜合輸出338馬力,百公里加速時間僅需5秒,這在豐田的車型中并不多見,即使是搭載V6發動機的豐田,大部分也貼上了“穩重”的標簽。全時四驅系統通過獨立控制前后電機扭矩,在濕滑路面或急加速時不會打滑。得益于低重心和50:50前后配重,開起來比豐田的前驅車更靈動。
在北美EPA續航測試中,豐田的成績為467公里,這種實測比較接近實際續航里程,雖然不如起亞EV6等北美的對手,但在豐田車型中,續航值得肯定。充電方面,11 kW車載充電器支持家用慢充,而快充峰值功率未公布,從30分鐘的快充時間來看,功率并不高,與800V架構的自主品牌車型有一定差距。
第二乘坐
C-HR BEV長4519毫米、寬1869毫米、軸距2751毫米,屬于標準的緊湊型SUV。腿部空間寬裕,但后排頭部空間因溜背造型略有犧牲,高個子的乘客略顯壓抑,這也是C-HR一直以來的短板,后排座椅支持4/6放倒,后備廂容積可以擴展到719升。
前排標配14英寸中控屏,搭載豐田Audio Multimedia系統,支持無線CarPlay和安卓Auto互聯,SE版本采用織物/SofTex混搭座椅,XSE版本升級為合成麂皮材質,更有質感。但全系未提供座椅按摩這樣的功能,且副駕電動調節僅限高配,入門版仍需手動調整。
第三智能
全系標配TSS 3.0安全輔助系統,包含預碰撞系統、全速域自適應巡航、車道居中輔助等主流功能。實際體驗中,車道保持對彎道的識別較精準,加減速動作柔和。新增的Proactive Driving Assist(PDA)監測到行人或自行車時提前輕微剎車,提醒車主。
盲區監測+后方交叉預警可以在倒車時提醒側后方來車,減少盲區風險。交通擁堵輔助也是一項新功能,在低速跟車時可自動控制轉向,緩解駕駛疲勞。但缺少高階自動駕駛,沒有激光雷達或高精地圖支持,無法實現領航輔助駕駛。
選車偵探觀點:豐田C-HR BEV展現了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中的進步,采用自研的e-TNGA平臺,雙電機四驅提升了性能,大電池帶來接近自主品牌的續航能力,但創新力度仍顯保守,比如智能座艙、駕駛輔助系統等依舊在燃油車的階段,沒有明顯的變化,也沒有800V高壓平臺,快充功率有限。大家覺得豐田的電動車怎么樣?歡迎討論。